系列評論:讓廉潔成為一種覺悟
發(fā)布日期:2014-08-19 瀏覽次數(shù):8113
發(fā)布人:安徽省旅游集團
廉潔,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對各級干部來說 ,廉不廉 ,貪不貪 ,是一種考驗 ,更是一種選擇 。沒有人生活在真空中 ,將心比心,干部也有欲望的沖撞 ,也有心理的糾結 。讓理智戰(zhàn)勝貪欲,用好手中的權力 ,首先需要我們直面人性 、審視人生。把握量與度 ,看清利與弊 ,掂量得與失,廓清心中的迷霧 ,我們走腳下的路 ,就會有更明確的方向、更充沛的力量 。
解開心結,選擇廉潔,這一次,我們與干部們談談心。——編者
之一:讓理智戰(zhàn)勝貪欲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一種叫蝜蝂的“善負小蟲”,喜愛背東西,爬行時凡是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結果越背越多。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力氣也不肯停,最后掉下來摔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敖袷乐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 ,唯恐其不積”,千載而下 ,這些警語直到今天依然發(fā)人深省。
蝜蝂的悲劇,在于背負貪欲而行。這樣想來,人的欲望,有時是不是也會深陷“蝜蝂困境”?比如,很多貪官被抓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他們聚斂了巨額財產(chǎn)。有的專門租房堆放賄金,有的藏巨款于魚塘暗道,有的坐擁幾十套乃至上百套房子,有的家里現(xiàn)金之多,清點時竟燒壞幾臺驗鈔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叭瞬荒馨呀疱X帶進墳墓,但金錢卻能把人帶進墳墓”,看看庭審陳述、聽聽獄中懺悔——“貪欲讓我喪失了理智”“被錢沖昏了頭”,悔恨何其沉重,教訓又何其深刻。
老話說,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大廈千間,夜眠八尺。人的客觀需要總是有限的。仔細想想,身為領導干部,不差錢、也不缺房,日子過得好好的 ,何必伸手要不該要的東西 ,開口討不該有的利益,最后當火山口上的守財奴 ?即便貪得許多錢財 ,現(xiàn)在管得這么嚴,上上下下都有眼睛盯著 ,一亂花就“露餡”“犯事” ,哪有地方和膽量去搞奢侈 ,還不像捧著一堆燙手山芋?有的貪官讓子女去國外揮霍 ,自己膽戰(zhàn)心驚地度日 。這樣的日子又有什么意思?說來說去 ,錢財總是身外之物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已經(jīng)夠了還要攢 ,明知燙手還要拿,貪婪無度實在是一種病態(tài)心理 ,是為貪而貪 。正如巴爾扎克所言,“貪心好比一個套結 ,把人的心越套越緊 ,結果把理智閉塞了”。
誠然,人生天地間,總有七情六欲,正常的欲望無可厚非,但更需看到,人之為人,不是一個“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講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隸,才是人的價值所在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想問題做事情 ,把握好度是關鍵。關心收入 ,但不干凈的錢一分也不能要 ;有點愛好,但玩物喪志就不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人情味 ,但徇私廢公就碰不得。給欲望安上閘門 、給行為劃上邊界 ,方能知足知止、適可而止 。
習近平同志曾為領導干部算過“三筆賬”。的確,我們要算算利益賬 ,有穩(wěn)定的收入,組織上從工作考慮又給了許多必要的工作待遇 ,退休后還有各方面的不錯待遇 ,細細算來,得到的已經(jīng)不少了 ,如果貪贓枉法 、一失皆無,值得嗎 ?算算法紀賬 ,不管是誰,違紀違法終將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 ,不要以為吃一點 、拿一些 、玩一下沒關系。算算良心賬 ,組織上培養(yǎng)一個干部不容易,如果干部以權謀私 ,既對不起組織 ,對不起人民,也對不起家人 ,違背了做人的良心 。“三筆賬” ,歸結為一點 ,就是要守住底線、會算大賬 ,別干得不償失的事情 ,珍惜來之不易的事業(yè)和人生。
平心而論,身處紛繁復雜的社會 ,各級干部面臨的誘惑不少 ,這樣那樣的沖動難免,這帶來了挑戰(zhàn)與壓力 ,也是考驗人 、鍛煉人的契機。不義之財不拿 ,不當之利不得 ,不法之事不為,每一次取舍 ,每一次選擇 ,其實也在凈化心靈、增強免疫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扒逍臑橹伪荆钡朗巧碇\” ,讓理智戰(zhàn)勝貪欲 ,既是管理和駕馭欲望的過程,也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只有這樣 ,干部的腰桿才會硬起來,前行的路才會越來越好走 。
“好好過日子”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著名作家二月河這樣意味深長地寄語黨員領導干部 。樸素的道理最深刻 ,洗盡鉛華始見真。夜深人靜之際 ,想一想親人的期望 ,想一想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想一想自己這么多年的艱辛歷程 ;捫心自問之中 ,掂一掂所作所為,到底有沒有走錯 ,究竟是不是值得 ?頭腦清醒地思考下去,為官者就會更加明白:陷入了貪欲 ,勢必走向歧途 ;選擇了廉潔,也就選擇了幸福 。
之二:“權力”的滋味怎樣品嘗
《明史》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曾問眾臣“天下何人最快活 ?”大家各抒己見,有人說“富甲天下” ,有人說“功成名就” ,有人說“高官厚祿”……朱元璋聽罷一一搖頭,直到聽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時才點頭稱是 。故事蘊含的對“權力”的認識 ,引人深思。
干部手中都有一定權力 ,如何對待權力 、使用權力,決定了不同的未來 。秉公用權、積極作為 ,手中的權力就會促進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這正是“畏法度者最快活”的現(xiàn)代意涵;相反 ,如果以權謀私 、用權尋租,看似得了便宜 ,但就在權錢交易之時 ,也一同失去了人格與尊嚴。不管官多大 ,只要權力欲膨脹 ,就會摔跟頭,滑進深淵 。成功與失敗 、榮譽與恥辱、幸福與悲哀 ,權力的滋味懸如霄壤 ,實則只有一步之遙——“只在公私之間爾”。
也有人認為,權力和地位就得“實打?qū)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要想嘗到權力的甜頭,就得有具體支撐和現(xiàn)實載體 ,而利益和金錢正是最佳對象 。殊不知,觥籌交錯固然逍遙 、一擲千金固然豪氣 ,卻容易喝壞了身體 ,搞壞了風氣,最后把自己也搭進去 。不少落馬官員感慨:踏上不歸路的起點就是“羨慕有錢人的生活” 。
古人說,“高飛之鳥 ,易死于食 ;深潭之魚,易死于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楣侔l(fā)財本應兩道,公務員薪酬低于企業(yè)家也是國際通例 ;一個人可以選擇當官 ,也可以選擇發(fā)財,但絕不能選擇通過當官來發(fā)財 。權力尋租縱能短時間積累大量財富 ,看似風光無限,實際上不過是行賄者精心布置的陷阱而已 。賴昌星修建窮奢極欲的“紅樓” ,多少干部被拉下水;倪發(fā)科喜愛珠寶 ,多少商人把送玉當做“雅賄” 。萬慶良被查前幾天,還到會所里大吃大喝 ;韓先聰在被查當天 ,手機信息還顯示有兩場飯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澳阋詾樽约河卸鄡?yōu)美的背影 ,其實別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那些山珍海味 、奇貨異寶 ,無非是行賄者用利益拿住干部的誘餌,一旦著了他們的道 ,就會處處受制于人 、時時受到脅迫,這樣的人生與玩偶 、傀儡何異 ?看看有些商人在干部面前頤指氣使、予取予求,甚至得意洋洋地說“打個電話人就得來” ,哪里有半點尊嚴 ?行賄者理應嚴懲,但從干部自身出發(fā) ,是不是更應反躬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更何況,一旦東窗事發(fā),帶來的不僅是牢獄之災,也有家庭破碎的悲劇 、人生失敗的悲嘆 。劉志軍在接受審判之后感嘆,“人生要到 60歲才能懂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渍粬|窗事發(fā)后,年過七旬的老母親站在村口老淚縱橫 ;冀文林落馬的消息傳來 ,一路把他帶大的姐姐在老家掩面痛哭。也曾壯懷激烈 、志存高遠,也曾是親朋故舊 、父老鄉(xiāng)親的驕傲和自豪 ,卻在一朝一夕之間淪為階下囚,從成功的榜樣跌落為反面的典型 ,這樣的苦楚和落差 ,夜闌人靜時仔細想想,還不能令人警醒嗎 ?
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引用過一句名言:“權力應當成為一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wěn)如泰山,而當權力變成一種樂趣時,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誠然,敬畏法度、秉公用權,或許會失去錦衣玉食、華屋豪車,但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奉獻了什么”。在奉公為民的價值坐標上,領導干部能夠開拓更為豐盈的人生空間:掙脫的是名韁利鎖的束縛,收獲的是有價值有理想的人生;超越的是利益算計的狹隘,贏得的是造福一方的扎實事業(yè)。
路怎么走,要靠自己去悟 ,靠自己來選。權力 ,究竟是走好人生之路的鋪路石 ,還是導致腐化墮落的絆腳石?孰是孰非 ,何去何從 ,期待黨員干部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之三:真的是“身不由己”嗎
一些官員落馬后,常有“身不由己”之說 。呼和浩特鐵路局原副局長馬俊飛受賄一億多,自辯“上了賊船下不來” ,只能任由金條和現(xiàn)金逐漸堆滿房子 ;河南開封市委組織部原部長李森林供述,面對別人的送錢送物 ,躲得了今天 、躲不過明天,躲得了這個人 、躲不過那個人 ,躲得了下級、躲不過同級甚至上級……
“身不由己”的潛臺詞是什么呢?有對官場風險的反思 ,有對喧囂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對隨波逐流行為的自我開解 ,直白點說 ,“換了誰在那個位子上都一樣”。于是 ,在這種自我暗示和安慰之下 ,盡管殷鑒在前,明知是非對錯 ,依然身不由己地“和光同塵” ,甚至“身不由己”地走進監(jiān)獄、毀掉前程。
這種看似荒唐的邏輯,其實不少當干部的都曾面對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可否認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 ,許多面子確實不好駁,尤其對于領導干部來說 ,“貧賤鬧市無人問 ,富貴深山有遠親”,幾乎時刻都面臨著“說不”的壓力 。但這些成為“壓力”的人情 ,許多時候又是什么呢?司馬遷在《史記 汲鄭列傳》講過一個故事 ,“始翟公為廷尉 ,賓客闐門;及廢 ,門外可設雀羅 。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 ,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一貧一富 ,乃知交態(tài) 。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親情可貴 、友情難得 、舊情難忘,可如果人情成了精明利益計算的借口 、無所顧忌索取的理由 ,甚至違法犯罪的幌子,明智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拒絕呢 ?
在有些人看來,相比于人情的“軟約束”,還有一種“硬壓力”更不好違抗 。比如 ,上級“吩咐”你“關照關照”,你能否承受拒絕的后果?在所謂的權勢面前 ,原則是不是要退避三舍 ?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懼、將受重用的誘惑占得上風 ,“身不由己”就顯得更加心安理得 。甚至有受惠于此的人總結經(jīng)驗,“為領導干一百件好事 ,也不如與領導一起干一件壞事 。”果真如此么 ?近年來 ,一些窩案的發(fā)生,一些圈子的覆滅 ,恰恰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熱衷于小圈子、搞人身依附 ,到頭來拔出蘿卜帶出泥 ,栽跟頭的還是自己。
“物必先腐也,然后蟲生之” 。縱觀種種“被動腐敗” ,與其說是身不由己 ,還不如說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 ,往往是因為心為物役 ,被一些東西劫持了、軟化了 、消解了 ,因此不愿去抵抗或者不能去抵抗。城池失守 ,不是因為敵軍太強 ,而是堡壘從內(nèi)部被攻破;精神淪陷 ,不是因為誘惑太大 ,而是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自己扳倒了自己”。
人總有七情六欲、故友新朋,偉人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楊開慧的摯友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澤東 ,請求調(diào)到中央文史館工作 。毛澤東專門寫了一封信給秘書田家英,說:“文史館資格頗嚴 ,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 ,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 ,解決這個問題 ,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種幫助否?”毛澤東以這種不失人情的方式告訴我們:人是感情動物 ,但人最可貴的 ,是他能以理智約束情感,將公益放在比私誼更高的位置 。事實上 ,人們對潔身自好的人,內(nèi)心是尊敬的 ,他們并未脫離群眾 ,只是脫離了污濁;他們或許一時得罪了個別人 ,但獲得的是長久的內(nèi)心安寧 。
人生在世,把握自己最重要 。人云亦云 ,不會有正確獨立的見解;隨波逐流 ,也難以有理想自主的人生 。“身不由己”關鍵還在于一個“身”字 ,換言之 ,就是如何理解原則、如何理解權力 。如果能在這些問題上有正確的認識 ,哪還會有那么多的“不由己” ?
之四:如何才算愛子女
陳毅在擔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長期間,曾與子女“約法三章”:要求他們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車,辦任何事都要嚴格按制度來。陳云任職中央紀委書記時,曾向親屬子女提出 “三不準”: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嚴格家規(guī)、清正家風,至今仍傳為美談。
可惜這樣的家規(guī)家風,并非家家都有。歷數(shù)近年來落馬的干部,用手中權力為子女“開路”“奠基”者,不乏其人。河北省原省委書記程維高放任、縱容子女利用其職務影響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提拔干部以是否幫兒子為標準;廣東韶關市原公安局局長葉樹養(yǎng)受賄的“宏偉目標”,是給兒子2000萬、給女兒女婿2000萬……有時候,有些干部自己倒也談不上多么驕奢貪婪,但為了自己的孩子,便顧不上那么多原則和是非 ,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 。難怪有人說,子女是我們面對世界時的“軟肋” ,領導干部不能不好好想想 ,怎么才算愛子女?
希望子女健康快樂成長,也許是所有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愿。但以權力兌現(xiàn)子女的未來,是真正的愛嗎?沒有坎坷,人生難說完整。生活的磨礪、困難的考驗,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老師。做父母的,如果一心為孩子搭橋鋪路,甚至為了他們不惜貪贓枉法,其結果很可能就是讓他們視不義之財為理所當然,拿以權謀私當家常便飯,最后滑向無底深淵。看看近年來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權力,為子女經(jīng)商大開方便之門,讓他們在權錢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發(fā)展,或者讓孩子成為收受賄賂、肆意揮霍、百無一能的敗家子,最后上演“貪腐父子兵”的悲劇,一旦事發(fā),父子同為階下囚,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是為子女造福,還是為其招禍,一目了然。
愛之越深,越需教之有方。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說:“愛其子而不教 ,猶為不愛也 ;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睕]有立足于世的能力與水平,再多良田 ,也只會坐吃山空 ;沒有為人處世的道德與準則,再大權力 ,也終會跌個跟頭 。對于領導干部,守好了公與私的分隔線 ,吃透了嚴與愛的辯證法 ,才能讓子女結益友、行善事 ,找準人生的航向 ,活出自己的精彩。
林則徐曾留給兒子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能否給子女一個春風化雨般的教育環(huán)境,把愛落實到成長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不僅體現(xiàn)著父母給予愛的能力,也考驗著他們經(jīng)營愛的智慧。有人已經(jīng)是世界首富,卻在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將所有財產(chǎn)悉數(shù)捐給名下基金會,致力于慈善事業(yè);湛江市原政協(xié)主席陳光保,退休后開荒種果 ,將所有收入用于助學 ,并決定身后不留給子女一分錢。外人眼中近似苛刻的“裸捐” ,在他們看來 ,恰恰是對子女最深刻的愛:唯有以自己努力獲得成功者,才能收獲充實的人生 |